-
【2022年上海招商】上海可再生能源 “零碳岛” 项目并网发电 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模式
上海可再生能源 “零碳岛” 项目并网发电 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模式 申能横沙岛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发电 近日,中国电建所属上海院在上海市总承包的首个渔光互补项目 “申能横沙岛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” 顺利并网发电。该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新春村,利用地块为 “水上光伏,水下养殖” 的渔光互补范围,总面积约 103 亩,建设装机容量约 3.5 兆瓦,由若干个池塘水域组成,采用分散逆变、一级升压、集中并网方案。 这一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,标志着上海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。作为上海院首个配套独立电站的分布式光伏项目,也是中国电建在上海市承担的首个渔光互补总承包项目,它为今后岛上作业、水上光伏项目奠定了扎实基础。 渔光互补模式的优势与项目意义 渔光互补模式是一种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,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。在该模式下,水面上方安装光伏组件,用于发电;水面下方进行水产养殖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立体利用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。 对于横沙岛来说,这一项目具有多重意义。从生态角度来看,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、可再生的能源,项目的建设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,降低碳排放,有助于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。同时,水产养殖可以保持水域生态平衡,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。 从经济角度来看,项目的建设将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。光伏发电所产生的电力可以并入电网,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,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发电收益。水产养殖则可以增加当地渔民的收入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。 此外,该项目还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。通过探索渔光互补模式在上海的应用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,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 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规划 上海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,能源需求巨大,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压力。近年来,上海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大对太阳能、风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。 根据上海市能源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,上海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,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。到 “十四五” 末,上海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将达到 15% 左右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。 申能横沙岛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,正是上海落实能源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之一。通过推进此类项目的建设,上海将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,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,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。 未来,上海将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和支持,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,探索更多适合上海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。同时,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规划和布局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,推动上海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2022-01-05
-
【2022年上海招商】上海勾勒人工智能产业 “十四五” 蓝图 力争 2025 年产业规模达 4000 亿元
上海勾勒人工智能产业 “十四五” 蓝图 力争 2025 年产业规模达 4000 亿元 政策引领: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进入跨越升级新阶段 上海出台《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,明确将 “十四五” 时期作为人工智能产业跨越升级、全面融入城市经济生活的关键阶段。规划以创新引领、深度应用、开放融通、科技向善为基本原则,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。 多维目标:构建产业生态与城市治理双轮驱动格局 《规划》围绕产业规模、应用场景、人才集聚、制度创新等维度设定具体目标: 产业规模跃升:力争到 2025 年,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达到 4000 亿元,“十四五” 期间年均增速达 12% 以上,形成 10 个以上百亿元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。这一目标体现了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潜力的信心,旨在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。 应用场景深化:计划形成 10 大类 100 个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案例,培育 500 家智能化示范企业。通过在医疗、交通、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赋能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,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。 人才与创新生态构建:聚焦人才强基,力争集聚 20 个以上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团队,建成 20 个左右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,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达到 30 万人。同时,强化创新制度供给,计划参与 10 个国家或国际标准编制,年均申请发明专利 1000 件,探索建立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指标体系,打造 “融合生态” 标志性品牌。 产业基础与发展路径: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上海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地区,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。张江人工智能岛、徐汇西岸智慧谷等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,商汤科技、依图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。规划提出,未来将重点突破深度学习框架、类脑智能、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,推动 “智能 +” 产业融合发展,在智能制造领域打造 “黑灯工厂” 示范项目,在智慧医疗领域推进 AI 辅助诊断系统应用。 同时,上海将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,探索人工智能数据跨境流动试点,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。通过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活动,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,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话语权。 战略意义:助力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的核心支撑。规划的实施将推动上海从 “智能技术创新高地” 向 “智能生态引领高地” 跨越,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保障,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通过 AI 优化交通流量,在应急管理领域构建智能预警体系等。
2022-01-05
-
【2022年上海招商】浦东加速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 打造 BIM 技术引领区
浦东加速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 打造 BIM 技术引领区 转型提速:浦东以 BIM 技术撬动城市建设变革 浦东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按下 “快进键”,全力打造 BIM(建筑信息模型)引领区。目前,《BIM 引领区行动方案》正加快制定,有望于明年上半年出台。在近期召开的 BIM 年度工作会议上,浦东明确将以 BIM 技术为核心抓手,推动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协同发力,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。 阶段性成果: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浦东在 BIM 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: 智能化审查平台建设:今年启动 BIM 智能化审查平台研究,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规划、建设、审批等环节数据,实现建筑方案的自动校验和优化,为深化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奠定基础。 标准化体系构建:制定 BIM 技术应用系列标准,涵盖建模规范、数据交换、应用流程等领域,以标准化推动技术应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,避免 “数据孤岛” 和技术壁垒。 社会化推广机制:举办 BIM 技术劳动技能大赛,通过实战化竞赛提升行业从业者技术水平;依托行业协会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,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、培训等支持,降低应用门槛。 未来路径:三大原则引领技术融合创新 浦东打造 BIM 引领区将遵循三项原则: 科学推进、统筹布局:结合浦东 “金色中环发展带”“五个新城” 等重点区域建设,制定 BIM 技术应用专项规划,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。例如,在临港新片区的重大项目中强制要求应用 BIM 技术,形成示范效应。 协同合作、依法善治:建立跨部门的 BIM 技术应用协调机制,打通规划、住建、交通、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壁垒;同时,完善相关法规政策,明确 BIM 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法定地位和应用要求。 科技创新、融合发展:聚焦 BIM 与城市信息模型(CIM)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,研发智能建造、运维管理等场景解决方案。例如,在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中,通过 BIM+GIS 技术实现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和资源优化配置。 战略价值:塑造未来城市建设新范式 BIM 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。通过构建覆盖项目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模型,浦东将实现城市建设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的转变,提升项目建设效率 30% 以上,降低碳排放约 20%。未来,浦东还将探索 BIM 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、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的应用,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 “浦东方案”。
2022-01-05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